四-《心居》
第(2/3)页
“还是只大户。”另一人道,“超级大户。”
“真的?”女人问施源。
“听他们瞎讲。”施源嘿的一声。又拿杯豆浆,“就算人家是大户,跟我也不搭界。两个月拜拜,又不是一辈子。”
“你还想一辈子?”一人笑。
“耍记赖皮,分一半家当再飞。”另一人撺掇。
“人家是傻子?不做公证啊?等着你讹诈哩?”店主拿浸下的豆子放进豆浆机,开关一按,发出轰轰的机器声。“再说了,我们施源也不是那种人。”
“施源牌品臭。人家都说,牌品臭,人品一定好。”一人道,“晚上老地方,大怪路子。”
“通宵肯定不行。”施源道,“明天一早飞机。”
“飞机上睡。足够了。你又不是小毛头。”那人走过去,忽地,把女人往施源那里一推,两人头撞在一起。女人“嘤咛”一声,嗔道“讨厌”。施源没提防,豆浆翻在身上,忙不迭站起来,拿餐巾纸。一眼瞥见桌边的顾清俞,顿时停下动作,愕然地:
“你——”
换了地方。顾清俞提议到五角场,“那里热闹些。”开车过去不到一刻钟。相比昨晚,两人好像一下子随意了许多。“什么时候回的上海?”车上,顾清俞问他。
“2000年。”
她算时间,那年他18岁。按政策知青子女16岁可以回沪,他却没有。他似是看出她的疑惑,“——我奶奶去世了。家里没人接收。”
她挑的饭店。点了菜,问他喝什么。他看出她要做东,摇头,“我喝水就行了。”她还是点了啤酒,还有橙汁。“我开车,陪你喝点饮料。时间早,慢慢聊。”她说得异常温柔。似是故意要与昨晚的她做个了断。“真是意外啊——说实话,我到现在依然没有回过神来,像做梦一样。”她对他笑。
“我也是。”
他告诉她,高中毕业时他想考复旦。差了几分。一撸到底,进了一所旅游中专。“不过还好,是包分配的,可以留在上海。大学毕业找工作倒未必了。”他说得很平静,脸上看不出任何异样。又说那几年导游挺吃香,尤其是出境导游。“你知道的,我英语不错,干这行也蛮适合。除了时间不固定,其他还不错。”加上一句,“——不过不能跟你比。”
“我也是打工族。”顾清俞道。
“那不一样。”他笑了笑。两人干了杯。他目光在她脸上停顿不到半秒,便移开,又笑笑,神情四平八稳。喝一口啤酒,“你爸妈都挺好?”
“挺好的。”她问,“——你爸妈呢?也挺好?”
“就那样吧。不好不坏。”
谈话在寒暄和客套中艰难进行。也正常。相隔二十年的朋友,似乎也只能这样。太亲热反倒不对了。惠而不费的本帮菜,啤酒饮料。一切都恰到好处。话题偶尔也触及敏感区域,但总能点到为止,继而被带往虚渺的方向,放之四海皆准。整场谈话流于形式。这或许是他想要的。她便也顺着他。都不是孩子了,有些话不必挑明,也能辨出里头的意味。“没人接收”那句,她看到他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,却撑着不动。那瞬愈是无异,便愈是别扭。她记得他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,仿佛去的不是新疆,而是某个理想国度、童话世界——“我一回上海,就来找你。”她点头,“就算你不来,我也找得到你。”——那时他不会预料有“没人接收”这茬。会被住在亭子间里的叔婶无情拒绝。她也从没想过,知青子女与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有什么区别。一样读书,一样在弄堂口“造房子”,一样吃赤豆刨冰、奶油杏肉,连上海话也是一样的口音。比现在马路上听到的那些纯正多了。她丝毫未怀疑过他的约定。猜他自己亦是如此。人生常有意外,有些是噱头,锦上添花的;有些却是要命,输了便再难翻盘。比如,没人接收。又比如,高考差了几分。他愈是轻描淡写,她便愈是难受——当她撇开所有情绪,诸如猝不及防、故作镇静、惊讶、疑惑、客套……终于寻到了此刻真实的心情:难受。像胃疼时灌下整整两杯清咖,五脏六腑一点点扯动,刀尖上厮磨似的。难受得无以复加。为他,也为自己。
他抢着买了单。她没坚持。提出送他回家。“基本顺路。”
“好,谢谢。”他一如她,随和而礼貌。
车上,展翔打来电话。她戴上耳机,接起。“在外面?”他问。她说“是”。
“那家伙欠了财务公司一百多万。”他直截了当。她下意识地,把耳机塞得更牢些,音量调小。“别的倒也没什么。名下无房,跟父母同住,没违法记录。银行存款可以忽略不计,钱全在股市里,好几只拦腰一刀,套了几年。”
她后悔对他提施源的事。“我帮你去查查这人的底。”上午,他这么说,问她要施源的身份证号。顾清俞没理他。“不给我,我也有办法查。”他丢下一句。她没放在心上。谁知才半天工夫,回音便来了。电话里,他说出施源的户籍地址,还有工作单位。得意扬扬地:“是吧,我说我能查出来。”
“我在外面。”她强调一声。
“跟他在一起?”他轧出苗头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