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9、江南出才子-《人生流浪》

    909、江南出才子

    常熟兴福禅寺和虞山。兴福禅寺位于虞山脚下,距常熟市区约1公里,寺庙已有1500年历史,大门楹联是清朝同治和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书写的“山中藏古寺,门外尽劳人”。据导游介绍,兴福禅寺取名于寺里大雄宝殿内的一块石头。这块石头左看是一个繁体的“兴”字,右看是一个繁体的“福”字。寺庙倚山而建,是比较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,所以寺庙显得精雅而小巧。寺的东西两边各有小池、假山和亭榭。东池畔设有茶室一间,茶室门前的斗坪一侧,六七个中老年茶客晒着冬日阳光围坐长几,嗑着瓜籽品着香茗,谈笑风生,很是惬意。“有古迹必有题咏”(余秋雨先生《白发苏州》语),紧贴茶室就立有一块碑刻,是宋朝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真迹。碑刻书的是唐朝诗人钱起造访兴福禅寺后写的一首诗:

    清晨入古寺    初日照高林

    曲径通幽处    禅房花木深

    山光悦鸟性    潭饮空人心

    万籁此俱寂    唯闻钟罄音

    唐代诗人常建曾作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诗一首:“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声。”宋代著名书法家米南宫手书此诗,后为清代襄阳郡守言如泗所得,于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勒石,并在寺内立碑,建立碑亭。看来,这首诗到底是钱起所作,还是常建所作,还有待专家作出鉴定。

    然而,米芾并没有按照钱起的原诗书写,而是根据自己在兴福禅寺的领悟给钱起的诗改了五处。这五处是“初日照高林”改成了“初日明高林”,米芾认为既是初日,寺里必定先明亮后才得以照晒到阳光。“曲径通幽处”改为“竹径通幽处”,原来钱起写的“曲径通幽处    ”在兴福禅寺玉佛楼后面山上,那儿长有一丛丛的观音竹。    据说成语“曲径通幽”最早出自于钱起的这首诗。还有三处是“万籁此俱寂”的“俱”改为“都”,“唯闻钟罄音”的“唯”改为“但”,“闻”改为“欤”。米芾这么一改,或许更增添了人们造访兴福禅寺的兴趣。因为有些人“与其说寻景,不如说是寻诗”(余秋雨《文化苦旅》)。

    兴福禅寺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天王殿后一座建筑供奉的是“释迦牟尼佛、观音菩萨、地藏王菩萨”,然后才是“大雄宝殿”,而传统的寺庙建筑排列则是按照“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观音阁”顺序。兴福禅寺的这种排列在国内寺庙里比较少见。

    离开兴福禅寺,驱车来到虞山顶。“十里青山半入城”,虞山是常熟城的一道天然屏障。这里盛产黄石和绿茶。虞山黄石所建假山略显粗拙,不象湖石所建假山“皱、瘦、透”灵巧。在常熟古园林建筑中,正是这种粗拙和灵巧形成鲜明对照、相映生辉而同时受到人们喜爱。清乾隆年间,东阁大学士蒋溥之子、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建的江南名园---燕园(初名“蒋园”)既有湖石假山,又有黄石假山。此园“五芝堂”前假山就是“以虞山为蓝本,采用虞山黄石,用环桥法将大小黄石钩搭而成    ,既险要又牢固”(袁学汉龚建毅著《苏州园林》)。著名文学家曾朴构思、完成长篇小说《孽海花》等著作时所居“曾园”的“琼玉楼”就与取名“小有天”的黄石假山毗连。“曾园”南庭院中也还有取名“妙有”的湖石假山。在苏州名园中,“藕园”更因庭院中黄石假山浑厚雄壮的气势而别具风格(《苏州园林》)。

    虞山顶上有一座剑阁。据说剑阁在明朝末年就有,后毁坏了。现存的是1989年在原来遗址上重新修建的。从剑阁沿着陡峭的石阶下到100米处,可看到山峰裂成两半的“剑门”。相传,春秋末年,吴国著名工匠干将、莫邪夫妇采集“五山之铁精”、“六合之金英”炼成锋利的雌雄宝剑。干将将被后人称作“莫邪剑”的雌剑献给了吴王阖闾,吴王在此试“莫邪剑”是否锋利将山峰劈成两半而形成剑门。这个故事和苏州虎丘“吴王试剑石”故事版本一样,只是地点不同。故事的真实性当然并不重要,毕竟虞山上剑阁和剑门的来历能给人们平添不少乐趣,使外地的游客因为它而对常熟的印象更加深刻,比如说你。

    南下万里长江百里之遥,千顷尚湖东北畔,“七溪流水皆通海,十里青山半入城,西北走向至南东”。这座依湖而立的青山,便是为纪念周太王次子虞仲而改称虞山的乌目山。时至今日,这虞山已座落在江苏苏州市常熟县市西北。此山高约200余米,长约9公里(km)。由西至东,形如卧牛,南临尚湖,东端伸入城中,旧有“十里青山半入城”之称。南山以岩石为胜,有剑门奇石、宝岩、石梅等。北山以山涧著名,有秦坡、桃源等。山上还有小云栖寺、兴福寺、维摩寺及言子墓、仲雍墓、赵王坟、黄公望墓、翁同和墓、曾孟朴墓、瞿景淳墓,柳如是墓、钱谦益墓(明末清初,钱谦益与柳如是之间存在着一段凄美的传奇爱情故事。其后他们俩的墓在虞山南麓遥遥相对,远远相望,至死未得相聚合为一墓。)、王铁墓、王石谷墓、读书台、辛峰亭、珠联洞等文物名胜古迹。山中苍松翠竹,清涧奇石,风景秀丽迷人,为江南名山之一。“江南出才子,山中多隐士”,很快你就会亲身体会到,此话果如其然哉!

    言子墓,在虞山东麓。言子(前506~?)名偃,字子游,常熟人。为孔夫子七十二弟子之一。擅长文学和礼乐,开创南方文化,故又称之为“南方夫子”。其墓依山建造,由下至上用石阶连接。墓前为石牌坊,横额上刻“言子墓道”,坊门内影蛾池上跨石拱桥一座,名文学桥。过桥第二道石牌坊,正面横额是清乾隆帝所书“道启东南”。沿石阶而上,至半山亭,亭悬康熙帝书“文开吴会”额。西侧各有石亭一座,亭内均立有御祭文碑。再往上即坟冢,围以石圹,前有墓碑,上刻“先贤子游言公墓”,明末重立。

    仲雍墓,在虞山东麓。仲雍又称虞仲、吴仲,是周太王次子。因太王欲立幼子季历,与兄泰伯同避江南,泰伯成为当地君长。泰伯死后,由他继位。仲雍死后葬常熟的乌目山。吴人为纪念虞仲,便把乌目山改称为虞山。其墓依山而造,墓门在北门大街,正面刻“敕建先贤仲雍墓门”,背面刻“清权坊”。坊旁稍后即清权祠。墓前有四块墓碑,为明清时补立,正中一块为明崇祯巡按御史路振飞所立,上刻“商逸民虞仲之墓”。为虞山最早的古迹之一。

    小云栖寺,一名白云栖禅院,又名松泉寺。在虞山西麓。建于清康熙年间。寺内原有望湖楼。寺后有一山洞,深丈余,左面有石崖覆盖如屋,右面泉水从石坎中溢出,汇成池沼,碧水盈盈,清澈见底。泉水甘洌,故称洌泉,又名露珠泉,石壁上嵌有“天下名泉”、“露珠泉”两碑。洞顶出口处有百年怪树一株,横卧地面,形如醉汉跌石;又有古藤一枝,为明代所植,围粗一抱,分为数枝,曲结盘缠,攀援数十丈;洞顶均为青藤覆盖,景状蔚为奇观。

    齐梁兴福寺,在虞山北麓。初名大慈寺,南朝梁大同五年(公元539年)大修时,在大雄宝殿内发现一块隆起的大石,左看象“兴”字,右看象“福”字,故改名兴福寺。又因寺居破龙涧下,相传龙斗破山而去,又名破山寺。寺前原有唐、宋经幢各一,现仅存唐幢。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殿和藏经楼等,都是明、清两代重建。唐代诗人常建曾作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诗一首:“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声。”宋代著名书法家米南宫手书此诗,后为清代襄阳郡守言如泗所得,于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勒石,并在寺内立碑,建立碑亭。此处还有空心潭、空心亭、救虎阁、君子泉、破龙涧、罗汉桥等名胜古迹。不愧为江南著名风景区之一。

    南朝梁昭明太子读书台,在虞山东南麓书台公园内。是一座明代补建的方亭,传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(501~531年)读书处。萧统是文学家,曾编成《文选》三十卷,对后世文学颇有影响。亭内正壁嵌有三块碑石,当中一块草书“读书台”三字,为清觉罗雅尔哈善所书;右边一块是明嘉靖十五年(1536)邓韦撰文,上半部刻萧统像,下半部刻铭序;左边一块是“重建昭明读书台亭记”,也是明代遗物。只是可惜,一代才子萧统英年早逝,年仅三十岁便离开人世,未能由太子之位登上皇帝宝座!同样是一名乱世之中的英魂!其中的故事,一定是非常的曲折迷离而且鲜为人知!但又如何?

    秦坡飞瀑,在虞山北。秦坡涧(又称“沉坡涧”)以乱石如云、飞瀑激泻而成为虞山胜景之一。涧身由山顶至山麓,长达数丈,声如沉雷。涧顶上两峰对峙,巨崖如云,一条瀑布从崖壁挂下,呈现出千姿百态:时而被棱石割裂,如无数银柱,时而又撞向石壁,似珍珠散撒;有一个石潭状如大锅,锅底半悬在石壁外,无数水柱从锅下注出,可称是自然奇观壮景!涧中部有一石桌形巨石,把秦坡涧的瀑布拦腰斩断,而巨石旁更有累累奇石,瀑布就在层层叠叠(迭迭)的石崖中跌宕而下。明代诗人倪钜有诗云:“雨后秦坡水,势若天潢注,非风亦飞雷,摇动山中树。”此景奇伟壮观,从这首“才子佳句”里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王石谷墓,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县市西门外二条桥(程家桥)西。墓前碑石刻“清画圣王石谷先生墓”,由翁同和题字。墓后碑石刻“石谷公之墓”,为王石谷曾孙王玖所题。石谷,常熟人,号耕烟散人,又号乌目山人,晚称清晖主人。善画山水,时称画圣。康熙时曾经绘《南巡图》及《长江万里图》,为清代杰出的艺术作品。可见,王石谷先生不愧为一代江南著名才子,可比明朝苏州的著名画家才子唐寅·唐伯虎。

    黄公望墓,在虞山小云栖寺东南。黄公望(1269~1354)字子久,号一峰、大痴道人。善画山水,与王蒙、倪瓒、吴镇同为元代四大画家。其墓碑上刻“元高士黄一峰公之墓”。

    这便是虞山的大概景状。站在山巅,遥望青山绿树、林舍点点、湖水荡漾,“望虞河”如一条玉带由东北伸向西南,真是心旷神怡、唯我独尊!常熟虞山山寨主虞姬臼,虽说是一山之主,但他已是一位寄情山水的仙人罢了。

    如果大侠有空有幸的话,可以去虞山去走一走、看一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