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34、如诗如画如歌扬州城-《人生流浪》

    934、如诗如画如歌扬州城

    如今的扬州,濒江近海,位于中国最具活力的“长江三角洲”经济圈内,现辖广陵、维扬、邗江3个区,高邮、仪征、江都3个市和宝应县,辖区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,人口470万,其中市区总面积973平方公里,人口108万。扬州市场腹地广阔,自古乃苏北门户,是长江三角洲辐射苏北、鲁南、皖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,以扬州为中心,半径100公里内有4000万人口,半径200公里内有8000万人口。

    如今的扬州,拥有便捷的交通,气势恢宏、充满现代气息的扬州火车站,京沪高速、宁通高速在此交汇,乘车从高速公路到南京1个多小时,到上海2个多小时,到北京8个多小时。扬州是苏中、苏北铁路枢纽,拥有扬州始发至北京、广州、西安、上海、武汉多条黄金铁路线,辐射全国东西南北中。扬州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1小时,距上海虹口机场2个多小时。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扬州交汇,一类开放口岸扬州港驶进了世界海运网络。连接扬州至镇江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使扬州与苏南实现了零距离。

    如今的扬州,第一眼看到的是秀美的自然风光,第二眼看到的则是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。如果说“城在园中、园在城中”是扬州城市最直接的感觉,那么,“书卷气”则是城市的一种气质,是城市的内核,让人回味悠长。以何园、个园为代表的扬州园林,兼容并蓄,融合了中国北方园林之雄和南方园林之秀;参观中国最有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,大明寺、天宁寺各具风格,浓缩了扬州千年历史;观赏到天下无双的琼花、芍药;品到中国独具风味的淮扬菜系和坊间小吃;听到独具风韵的扬剧、扬州评话、广陵琴派古琴名曲;享受到最具人文特色与古风的洗浴文化;欣赏到天下闻名的扬州漆器、玉器、盆景;回味到独行古今的“扬州八怪”。

    如今的扬州,城市面貌日新月异,城市综合竞争力与日俱增。“国家级卫生城市”、“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”、“国家级生态示范市”、“国家级园林城市”、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”、“中国人居环境奖”等金字招牌相继花落扬州。“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”、“福布斯商业城市排行”等,市民更是如数家珍。

    扬州,中国这座独具人文魅力的历史文化古城,青春勃发,处处闪耀着和谐之美,大气之美。

    在扬州西北蜀岗中峰之上,观音山之西,有座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的寺院,故名大明寺。隋朝仁寿元年(公元601年)曾在寺内建栖灵塔,故又称栖灵寺。唐会昌三年(843年)塔毁,仍为大明寺。清乾隆三十年(1765年),乾隆帝巡游扬州,改题“法净寺”,后又复为大明寺。而且这里还曾是大唐高僧鉴真居住和讲学的地方,鉴真纪念堂便在这大明寺内。鉴真和尚(688~763年),俗姓淳于,扬州人士。唐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起,他先后十余年,历尽艰险,第六次终于东渡成功,把我中国佛学、医学、语文、建筑、雕塑、书法、印刷等文学技艺介绍到日本,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。1963年鉴真圆寂一千二百周年时,中日两国人民在扬州共同举行了隆重盛大的纪念活动,并为兴建鉴真纪念堂奠基。1973年纪念堂建成。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,前面是门厅,上悬篆书鉴真纪念堂匾额。中间是碑亭,内立横式纪念碑,碑通高2.06m,宽3m,正面刻郭沫若书题“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”,背面刻赵朴初撰书的碑文。后面殿堂,按照唐代寺庙殿堂的结构和形式建造,堂内正中为鉴真干漆夹贮塑像。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绢饰画。碑亭与殿堂两侧回廊长达80米,构成一组单独的堂院。现在的大明寺为清同治年间重建。寺前是三间三楼的牌楼,向北是山门(内有天王像),院正北是大雄宝殿,殿内正中前为三大佛,背后为海岛,塑观音等群像,两旁为十八罗汉像。大殿东侧为东苑,后有晴空阁,现为鉴真和尚东渡事迹陈列室。1980年鉴真塑像由日本来华,首先在大明寺展出。

    来到扬州城北,可见一座天宁寺,传为晋太傅谢安别墅,后舍建谢司空寺。东晋义熙十四年(公元418年)尼泊尔名僧驮跋陀罗在此译华严经。唐证圣元年(695年)建证圣寺。北宋政和年间改为天宁寺。后寺毁,明洪武年间重建。清康熙年间曹寅兼任两淮巡盐使时,曾受钦命在此设诗局,主持刊刻《全唐诗》,篡修《佩文韵府》。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乾隆帝巡游扬州,曾在寺内建造行宫、御花园和寺前的御码头。御花园的文汇阁藏有《四库全书》的手抄本,现寺内尚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华严阁、两厢廊房及方丈楼等。

    在扬州城之西,有座古木兰院石塔,又名石塔寺石塔。建于唐开成五年(公元840年),原在西门外,南宋宝佑年间移建现址。塔上除少数佛像外,大部分为清代重修。塔五级六面,全部石建。塔基为须弥座,上面四周建有石栏杆,栏版内分别雕龙、凤、牛、马等动物图,望柱上刻如意形花纹。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,每层转角有圆形椅柱,一、三、五层南北两面各有拱形洞门一个,其他各层皆嵌小佛像。石腰檐上均凿成筒瓦形,坡度很小,角檐戗脊,向外伸出,微微向上反翘。塔顶六角攒尖式,上为仰覆莲座和葫芦形的塔刹,造形别致新颖。石塔原在古木兰院内,马路拓宽后,位于迎宾路心的绿化岛中间,与东面的唐代银杏树、文昌阁成一直线,相互遥望,自然一体。

    隋炀帝陵,在江苏扬州北雷塘。隋炀帝杨广曾于大业元年(公元605年)、六年、十二年三下扬州。由于横收暴敛,穷奢极欲,各地农民纷纷起义,大业十四年被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扬州。初葬在吴公台下,唐武德五年(622年)江都总管陈棱改葬于今址。日久荒圮。清嘉庆十二年(1807年)学者阮元重修并立墓碑,碑心刻“隋炀帝陵”四个大字,为当时扬州太守、书法家伊秉绶所书。

    在蜀岗中峰大明寺的东面,便是观音山。此山位于瘦西湖畔蜀岗东峰之上,是隋代迷楼的遗址,宋为摘星寺,明称功德林,亦称功德山。可循石级登山,上有山门、殿宇、楼堂等。观音堂内原供有观音像,故称观音山。现山上绝大部分是晚清及以后的建筑。此山位于扬州唐城遗址子城的西南角,设有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,登山可俯瞰唐城遗址和瘦西湖名胜,所谓“江淮南北,一览可尽”,即指此地。而这唐城遗址也就在蜀岗之上。春秋吴王夫差时开始筑“邗城”,历代相继修筑,至唐时已扩大到蜀岗下的平原上。城址分子城和罗城两部分,两城毗连。子城在蜀岗上,亦称牙城,即衙城,是官衙聚集之地。罗城在蜀岗下子城的东南,亦称大城,是住宅和商业区。现城址是蜀岗的子城,平面略呈正方形,为版筑土垣。罗城址在地面上已不太明显。解放后经多次发掘,曾发现唐代以前在蜀岗兴建的夯土版筑城墙和砖墙残迹,以及唐代的城砖、瓦当等。在城址内出土很多唐代陶瓷三彩、生产工具、随葬墓志、石刻佛像等。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扬州城市建筑和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情况,值得世人瞩目,便值得我们去欣赏、研究、妥善保存这历史文化遗产。

    扬州瘦西湖在江苏扬州市西郊,六朝以来,即为风景胜地。但它本名并不叫瘦西湖,而叫炮山河,一名保障河,清乾隆时,因绕长春岭(即小金山)而北,又称长春湖。因此湖与杭州西湖相比,另有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,故称瘦西湖。清钱塘(今杭州)诗人汪沆有诗云:“垂柳不断接残芜,雁齿虹桥俨画图,也是销金一锅子,故应唤作瘦西湖。”从此,瘦西湖之名遂著称于世。它原是纵横交错的河流,历次经营沟通,运用我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,因地制宜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。解放后,逐年修建绿化,由史公祠向西,从乾隆御码头开始,沿湖过冶春、绿杨树、红园、西园曲水,经大虹桥、长堤春柳,至徐园、小金山、钓鱼台、莲性寺、白塔、凫庄、五亭桥等,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、观音山止。湖长十余里,犹如一幅山水画卷,既有天然景色,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,是中国境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。

    茱萸湾,现名湾头。在江苏扬州市东北。在隋唐时期,运河由北向南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。隋炀帝三下扬州,都经此湾。唐代的茱萸湾是国内重要的港口,同时又是扬州近郊风景秀丽的不乡,唐诗人姚合有诗云:“江北烟光里,淮南胜事多;市廛(cha

    古代指一户平民所住的房屋。)持烛入,邻里漾船过。有地惟栽竹,无家不养鹅;春风荡城廓,满耳是笙歌。”这便是对茱分萸湾的生动描绘和真实写照。现在此处仍为大运河航船往来的要道。